中外银团业务发展情况对比
银团贷款业务在我国已有三十余年发展历史,具有大额融资、分散风险的特点,至今已成为投行产品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行投行业务的基石。国际银团贷款市场发展要早于我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制度完备、交易活跃的市场。通过分析国内与国际银团贷款市场的差异,可有效发现我国银团贷款市场的优势及不足,探索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外银团业务发展历史
(一)国际银团业务发展历史。
国际上,银团贷款业务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欧洲美元的诞生和跨国银行市场的发展导致不同国家的放款者组合到一起以银团的形式共同发放大额度的贷款,首先是发放给政府,后逐渐扩大到公司信贷。银团贷款的基本技术首先是在国际范围内发展起来的,相对国内制度约束较少,发展速度更快。六十年来,国际银团市场从规模来看,发展呈现出强阶段性,总体来说可分为三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是以支持基础设施为主的项目融资阶段。此阶段受益于石油价格飞涨,石油输出国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向新兴市场国家贷款,至80年代初期银团贷款市场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长期贷款融资的主流形式。
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此阶段银团贷款市场先是因为债务违约问题陷入低潮,后因并购和杠杆收购活动再次兴起。此阶段美国政府逐步放松监管政策,银团贷款作为一种大额融资方式,可满足并购交易所需的大量资金,开始重回大众视野,并在80年代末美国货币管理局、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出台高杠杆交易指导意见前达到本轮顶峰。90年代中期,非银行投资者的增加再次为银团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此阶段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逐步应用,促使银行希望授信资产组合的管理上能够更加灵活,这种资产流动性管理的需求催动了银团贷款二级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银团贷款市场表现出日渐加强的证券化趋势,各类机构投资者纷纷加入其中,共同促使银团贷款市场迎来第三个发展。
(二)我国银团业务发展历史。
相较于国际,我国银团贷款市场起步较晚。1980年,国务院批准中国银行组织或参加国际银团贷款。1986年,中国银行筹组我国第一笔银团贷款,同年我行、工行及12家信用社联合筹组我国第一笔人民币银团贷款。自此,根据制度架构的不断完善,我国银团贷款市场发展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986年至2005年,是我国银团市场制度架构初步建立阶段。期间,1996年人民银行颁布《贷款通则》,对银行贷款做出管理性规定。1997年,人民银行为规范银团贷款业务,充分发挥金融整体功能,更好地为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重点项目服务,促进企业集团壮大和规模经济的发展,分散和防范贷款风险,根据《贷款通则》第56条的规定制定了《银团贷款暂行办法》(银发[1997]415号),对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培育企业集团,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个阶段为2006年至今,是银团市场制度架构逐渐完善阶段。2006年,第一个银团行业自律协会—银团贷款与交易委员会成立,并先后制定《银团贷款合作公约》、《银团贷款中间业务收费行为自律公约》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规范行业行为、维护行业公平竞争和正当利益起到了推动作用。2007年银监会出台《银团贷款业务指引》(银监发[2007]68号),并于2011年进行修订,对银团贷款成员、银团贷款的发起和筹组、银团贷款协议的主要条款、银团贷款管理和银团贷款收费做出了全面规定。2016年,人民银行发布《银团贷款业务技术指南》,规定了银团贷款业务的术语和定义、业务分类、成员行角色定位、主要业务流程等,并首次对创新型银团做出定义。
二、中外银团业务发展现状
(一)我国银团贷款市场规模更加稳定。
我国银团贷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规模持续保持正增长且增速稳定,与全球银团贷款市场规模的高波动形成较大差异。
截至2021年,我国全市场银团贷款余额达12.6万亿元,同比增加2.06万亿元,增幅19.55%,多年来持续保持上升趋势,增幅大于15%。
数据来源:《中国银团贷款行业发展报告2022》
全球银团贷款市场方面,2021年发生额达5.63万亿美元,同比上升50.53%,为近几年来最高增幅。但将时间拉长后可发现全球银团贷款市场因受多种宏观因素影响,规模波动较大,2019、2020连续两年出现同比下降,增势不稳,且增速大多低于我国银团贷款规模增速。
数据来源:Bloomberg
(二)我国银团贷款投向领域更加集中,与国际市场投向结构差异较大。
行业集中度方面,我国银团贷款投向行业集中度远超国际银团市场。2021年,我国银团贷款投向最多的行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超30%,其次为房地产业、制造业,前5名集中度达90.19%。对比全球银团贷款市场1,占比第一的行业为金融业,前五名集中度约66%,较我国低24个百分点。
在投向结构方面,我国银团贷款投向领域较为单一,大多与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相关,如高速公路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城市更新等,而国际银团贷款市场较我国更多的投向了金融业、消费品业、医疗健康业、通信业等。
表1:我国与全球银团贷款投向行业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银团贷款行业发展报告2022》,Bloomberg
我们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我国现处于快速发展中,类似二战后的欧美国家,基建需求较大且融资金额较高,导致我国当前阶段银团贷款投向行业集中度较高、结构相对单一。
(三)我国银团贷款市场参与主体较为单一。
参与主体方面,当前我国银团贷款参与主体绝大部分为银行,仅有极小部分为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尤其在牵头筹组方面,根据银团委发布的《中国银团贷款行业发展报告2022》,担任牵头行的机构几乎全为银行,主要体现商行的资金实力和信贷审批权限。
对比国际银团贷款市场,虽然参与主体大部分仍为商业银行,但不乏专业投资银行等机构的身影。2020年,全球牵头银团金额最高的金融机构为美银证券,此外,摩根史坦利、高盛、道明证券等专业投行排名也进入前20,充分体现出银团筹组中投行路演分销能力。
表2:2020年全球金融机构银团牵头金额排名
数据来源:Refinitv
(四)国内外银团项目筹组分销方式差异较大。
银团项目筹组方面,目前我国银团贷款筹组模式主要为标准形式,即所有参团机构按照全部贷款条件完全一致的银团协议向同一借款人借款。虽然根据《银团贷款业务技术指南》,我国允许分组银团、分级银团等较为灵活的创新银团方式,但在实际业务当中,由于创新银团无相关详细制度、缺少示范文本,以及参团机构协调、内部审批等环节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实际业务中极少会选择创新银团模式,部分同业甚至基本停止创新银团的筹组。国际银团贷款市场中,各类灵活的分组银团较为常见,尤其在涉及跨国银团、大额银团项目时,币种分组、期限分组等分组银团均会纳入考虑范围。另外,筹组创新银团的过程国内与国际也有所差异。我国分组银团筹组时,一般为参团机构基本确定,但因参团行内部审批条件不一致而被动根据各行可接受的贷款条件进行分组。国际银团市场则通常先进行分组,以已经成型的银团架构寻找参团行。
银团份额分销方面,我国银团项目在确定各参团行参贷份额时,通常为借款人找主要合作银行逐一谈判,事先确定参贷份额,或由牵头行先行联系潜在参加行,初步确认各参加行拟承贷份额后,再进行银团筹组。国际银团牵头机构操作上更倾向于先包销整个项目贷款额度,再进行分销,贴近债券承销主承销商角色。
三、对银团市场未来展望
通过对比可发现,我国银团贷款市场发展速度快且稳定,整体银团贷款市场投向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参与主体较为单一,银团筹组分销以标准化为主。国际银团贷投向领域较为分散,以金融、非必须消费品行业为主,银团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筹组方式灵活,分销方式更贴近债券承销商,整体市场规模易受多重宏观因素影响而波动较大。
我国银团贷款市场具有中国特色,未来发展方向与国际银团市场必定会出现一定差异。考虑到我国当前资本市场发展情况,并与当前国际银团市场特点相互印证,我们认为未来国内银团市场发展趋势如下。
一是参与主体逐渐丰富。当前我国仍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各类资产融资需求持续扩大,单一的参与主体—银行,有时会遇到规模不足,“无钱可投”的现象。单一的参与主体也会将风险聚集于银行体系内,交易需求往往具有同向性,银行机构需要寻找新的合作方。此外,国际银团市场参与主体众多的原因之一在于各主体庞大的资产需求,我国非银机构资金量庞大,寻找优质资产的需求也会驱使非银机构逐渐参与到银团贷款市场当中来。银行机构打破、非银机构参与“朋友圈”的需求将共同推动银团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
二是创新银团项目不断增加。参考国际银团市场,参团行包含大、中小银行及非银金融机构,需求不一,各类分组银团应运而生。我国情况类似,实际银团业务操作当中,往往会遇到参团行之间贷款条件不一致的问题,尤其在利率方面,大行与中小行内部审批差异较大,牵头行筹组分销遇到阻碍,对于利率分级、期限分组等创新银团的需求很大,在未来创新银团相关制度完善后,创新银团预计将逐渐流行。
三是银团贷款二级市场转让机制逐步建立。2010年,原银监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10]102号),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做出规范。同年,银团委发布《银团贷款转让交易规范》,对交易各方职责以及交易流程各环节作了详尽规定。但即使外部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我国银团贷款二级市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未能使银团贷款市场有效流动起来。参考国际银团贷款市场因二级市场迎来第三次发展,未来随着我国银团贷款市场进一步发展,各机构银团份额转让及资产流动性需求不断扩大,二级市场的建立可以预见。更多金融机构将会参与进来,进一步丰富我国金融市场的层次和产品,健全金融基础设施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