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见证,伊拉克巴格达尼苏尔立体交通枢纽项目竣工通车
日前,由中国中铁国际集团所属川铁国际公司设计施工总承包的巴格达尼苏尔立体交通枢纽项目举行竣工通车典礼。伊拉克总理穆罕默德·希亚·苏达尼出席通车典礼并致辞。伊拉克住建部部长班根、国防部部长沙姆马里、计划部部长塔米姆、巴格达省省长阿特瓦尼、巴格达市市长卡迪姆、路桥局局长侯赛因、中铁国际董事长毕彦春等共同出席通车典礼。
苏达尼总理在致辞中对项目顺利交付表示祝贺。他指出,尼苏尔立体交通枢纽项目竣工兑现了本届政府承诺,具有里程碑意义,该项目将极大提升首都居民生活质量,为国家中心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对中国中铁在项目实施中展现出精湛的专业技术水准和丰富的属地化管理成效表示高度赞赏。他强调,中铁国际全面采用中国工程设计施工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工法攻克施工系列难题,出色地完成了这项极具挑战性的标志性工程。他勉励企业继续深耕属地,秉持品质建造,架设友谊桥梁,实现融合发展,为中伊务实合作共赢再作新贡献。
住建部部长班根在致辞中表示,尼苏尔广场的交通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当地居民,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在总理苏达尼阁下的英明领导下和各界人士支持下,住建部和承包商中铁国际通力合作,以高效的执行力解决了尼苏尔广场及周边的交通拥堵问题,对提升巴格达民众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中铁国际董事长毕彦春在致辞中对苏达尼总理前后6次莅临项目调研指导表示感谢。他表示,巴格达尼苏尔立体交通枢纽项目不仅是中伊两国“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成果,更是两国友谊与合作共赢精神的生动体现。中铁国际愿继续发挥中国中铁全产业链优势,在交通、城市、能源及更多基建领域与伊拉克各界深化合作,为伊拉克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活动当天,人民日报、新华网,伊拉克国家新闻频道、伊拉克国家电视台、Dijla电视台等中伊主流媒体对竣工仪式进行了报道。
▷
巴格达尼苏尔立体交通枢纽项目由中铁国际所属川铁国际公司总承包、中铁六局等单位参建,项目的优质建造赢得巴格达市政府、项目业主和属地民众的高度赞扬,项目通车后不仅为首都市民提供便捷通勤选择,更为区域性物流运输及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方案”破解交通痼疾
为加快战后重建,2023年3月,伊拉克总理苏达尼宣布在巴格达启动一批次19个桥梁、道路和立交桥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尼苏尔交通枢纽项目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项目,备受伊拉克政府及首都民众的广泛关注。
川铁国际公司于2023年7月进场实施,积极对接融合国际标准和规范,全面运用中国工程设计施工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量身定制打造2高架+5隧道的解决方案,以桥梁、地面公路(铁路)、隧道和下穿隧道4层结构,巧妙疏导了市中心核心地带的车流人流,被业内专家比作在首都交通的“心脏部位”巧施“心脏搭桥”手术。
项目实施期间,苏达尼总理前后6次带领团队赴现场视察,对项目实施进度、安全质量、环水保等工作表示满意。中国驻伊拉克大使崔巍赴现场慰问,勉励一线参建员工建好海外项目,为中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作贡献,为前方团队带来祖国的关怀与力量。中铁国际主要负责人多次带队赴现场办公,就项目实施进度、资源配置、品牌建设、属地化发展等进行指导调研,勉励一线参建员工建好海外项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中铁海外好声音。前方团队高效执行、通力配合加强管理策划、优化施组方案、强化界面管理、精准节点控制、严格质量监督,克服交通干扰大、地下管网复杂、工期紧张等诸多困难,实现项目按期优质履约。
“中国技术”打造精品工程
项目实施中,中国中铁团队坚持“匠心品质 精心建造”,引进中国先进理念和技术,以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信念打造精品工程。
桥梁建设中,引入新的设计理念,第一次在伊拉克市政桥梁中采用Y型墩结构保证主桥桥下双向四车道需求,采用预应力门式结构解决桥梁下部结构与隧道出口冲突问题,引入后张预应力盖梁解决大悬臂构建负弯矩问题,创新的设计与建造使得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得到保障。
隧道施工中,部署地质雷达与分布式传感设备,构建24小时动态监测系统,实时捕捉地层变化数据;针对高地下水位风险,创新采用“深井降水+帷幕注浆+集水井”组合工艺,并配套物联网智能调控系统,实现对深井水位的精准实时管控,确保基坑施工安全高效,超前的技术将建设隧道一般深度不超过10米提升到最大开挖深度达到24米,隧道建设能力实现飞跃提升。
除此之外,还广泛应用智能深井群降水系统、节能LED照明和隔音屏障等绿色技术,在确保施工安全与效率的同时,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文化融合”塑造品牌形象
在安全高效环保建好项目的同时,团队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秉持正确的义利观,适时开展跨文化交流互鉴,切实加强在民生、教育和跨文化融合等领域的深化交流,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努力打造项目建设共同“精神家园”,实现属地文化认同、管理认同,共同推进项目高质量履约和属地化融合发展目标。
项目部大力推进属地化建设,严格遵守伊拉克劳动法,按照规定合规聘用属地专业工程师,充实项目现场管理团队力量,并在7、8月份达50℃极端高温天气下,常态化开展“送清凉”、提供休息场所、合理安排工时、发放食品饮料,倾情为一线员工创造健康的工作生活条件。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伊项目团队充分尊重彼此文化信仰,坚持兼容并包,适时组织开展汉语和阿拉伯语双语学习,既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又吸收古巴比伦文明,循序实现文明交流互鉴、文化管理认同、共圆项目建设美好愿景。在“阿尔巴因”朝觐季节,项目部积极开展公益布施活动,向属地朝觐信众免费发放清真食品和饮料。与此同时,以公众日为载体,热情接待来自伊拉克大学等多所院校师生代表团参观交流,为当地师生培训超过800余人次。
国际传播力建设关系企业品牌建设和属地化融合发展成效。项目团队积极对接属地媒体和国内主流媒体,围绕优质履约、品质建造、跨文化交流、社会责任履行等重点内容策划对外宣传,讲好企业故事,累计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数十次。新华社以《中企巧施“心脏搭桥”打通巴格达“交通梗阻”》为题进行全媒体报道,企业依托项目实施中发生的品质建造、文化融合故事创作的短视频《搭桥》入围环球网“一带一路”百国印记短视频大赛,持续塑造中国中铁可亲、可敬、可爱形象。
一带一路,行稳致远,中伊友好,未来可期。为促进经济重建和转型,伊拉克提出“发展之路”战略,大力推进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形成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潜在对接,中铁国际将以“高标准 可持续 惠民生”为目标,持续聚焦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等领域,积极发挥中国中铁全产业链优势,深耕属地、优质履约、创树品牌,为中伊务实合作贡献更多中国中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