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第七项指出,“到2030年为所有人提供可负担、可靠且可持续的能源”,但目前的进展速度还远远不够。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无电人口数量出现了十年来的首次增加——从2021年的6.75亿人增加到6.85亿人,其中80%的无电人口和20个能源短缺最严重的国家中的18个都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1]。

要弥合撒哈拉以南非洲巨大的能源供应缺口,无疑需要大量投资——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估计[2],到2030年每年大约需要200亿美元的投资。中国,不仅是非洲最大的双边贸易伙伴[3],也是非洲最大的外援资金来源之一[4],同时还拥有全球80%以上的可再生能源制造能力[5]——这意味着中国在支持撒哈拉以南非洲发展清洁能源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例如中国政府在肯尼亚出资援建了50兆瓦规模的加里萨光伏电站——这也是东非最大的光伏电站[6],自2019年投产以来,该电站年均提供超过10万兆瓦时的电力[7],足以支持7万个家庭的用电需求。

整体来看,虽然中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也支持了一些相对小型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和项目,但大部分投资仍集中于大型集中式发电项目上。无电人口多分布在偏远地区,用电需求相对分散,尤其对于布设电网设施薄弱的地区,依托大型集中式发电项目实现电力可及面临重大挑战。在本周举行的第九届中非合作论坛(FOCAC)峰会上[8],如何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项目的作用,满足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电力需求,也有望成为与会代表热议的重点之一。

640?wx_fmt=jpeg&from=appmsg

图源:Unsplash

“非洲光带”:探索 “小而美” 的对非发展合作新路径

在国际发展合作领域,中国开始探索更多“小而美”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以助力非洲能源可及问题的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非洲光带”项目的提出正是例证,其不仅列入了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务实合作项目清单,也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的一项重要举措。该项目的目标是在2024年至2027年间出资1亿元人民币(约合1400万美元),解决至少约5万户非洲地区无电贫困家庭用电照明问题。

尽管这类“小而美”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有望提升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电力可及性,进而改善民生,但若要实现SDG关于用电可负担性、可靠性与可持续性的目标,仍有诸多挑战亟待攻克,中非合作,任重道远。

640?wx_fmt=png&from=appmsg

中国对外清洁能源投资与发展合作

中国在海外能源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一带一路”倡议已在150多个国家投资了逾1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3]。过去,这些投资主要以化石燃料项目为主[13],尤其是煤电项目,但近年来“绿色“正在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新风向。例如,中国在2015年提出了“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十百千倡议”,旨在通过支持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气候减缓和适应项目以及1000项与气候相关的能力建设活动,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2021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视频致辞时宣布: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同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15],表明中方将进一步扩大在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等低排放项目的对非投资规模,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助力非洲国家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建设优化城市规划和垃圾管理办法的智慧城市,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向前一步:学决策+项目闭环+本地赋能

在实施“非洲光带”项目方面,中国和非洲合作伙伴已取得初步进展。自2023年项目启动以来,中国已与乍得共和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签署了双边谅解备忘录(MOU)——中国为两国提供价值1350万元人民币的7400套太阳能光伏系统(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以及乍得分别为3100套和4300套)。

然而,典型的关注非洲电力可及问题的国际发展合作项目——如由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主导的“照亮非洲”(Lighting Africa)[10]项目和由美国主导的“非洲电力”(Power Africa)[11],在过往数年的项目执行中也共同面临着诸多障碍与挑战。例如:

  • 缺乏具体、可靠的信息:使得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者和开发者难以在国家、区域以及社区层面识别具体的电力需求,进而无法支撑科学的投资决策;

  • 亟需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贯穿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运维”整个项目周期,以撬动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

  • 能力建设的完善度和系统性不足:无法真正提升可再生能源系统与设施的本地化独立运维水平

640?wx_fmt=jpeg&from=appmsg

太阳能板覆盖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一户家庭屋顶 | 图源:Wirestock/iStock。

面向未来:中非如何携手推动清洁能源投资合作

中国与非洲需要紧密合作,确保对非清洁能源投资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在此次中非合作论坛(FOCAC)上,我们期待中非双方围绕经济合作、贸易投资和发展合作展开深入的对话和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在“非洲光带”项目及类似项目下挖掘更多清洁能源投资发展潜力。下面五大关键措施,以期为中非能源合作的实践提供参考:

1

促进公共和社会资本

参与对非清洁能源项目

随着中国逐渐减少对海外煤电建设项目的投资,许多资金可以流向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领域。这需要改变对大型集中式能源项目融资模式的路径依赖,考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项目特征的创新融资与商业模式。中国与泛非发展金融机构、慈善机构、当地银行、基金管理公司和研究机构之间的战略合作,对于填补该地区的资金缺口至关重要。各国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以吸引国际投资,降低投资风险。

2

孵化中国与非洲私营部门间

合作的商业机会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当地的环境条件——包括地理和文化——将极大影响项目的设计和执行方式。因此,与当地可再生能源公司的合作对于实施“小而美”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至关重要。来自中国和非洲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协会——如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CREIA)、肯尼亚可再生能源协会(KEREA)等——可以在促进其会员企业的合作以及支持试点合作项目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在COP27发布的 《清洁能源提升非洲能源可及性埃及倡议》也强调了开发试点合作项目的重要性。

3

鼓励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究合作与知识分享

“产学研相结合”,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投资者、当地的合作伙伴以及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科研院所、智库组织需要积极协作,为该地区的能源规划和投资决策提供参考。WRI的“能源可及地图”(Energy Access Explorer)[12]可以识别具有投资可行性的可再生能源需求(范围涉及家庭生活以及农业、医疗等生产用途)的地区,有益于填补该领域的空白。

4

增强政策交流和对话

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层面需要积极、持续的政策对话——政府和项目开发者必须与民间组织、智库、发展银行以及其他合作伙伴密切沟通合作,将该区域内的各种声音纳入政策讨论之中。同时,还需要在全球平台上加强气候变化南南、南北合作和互动,充分发挥现有中非能源合作的对话机制的作用,比如作为中非务实合作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国-非盟能源伙伴关系。

5

推动中非能力建设

技术转移的有效合作

撒哈拉以南非洲蕴涵着全球制造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所需的大多数关键矿产。例如,刚果民主共和国生产了全球约70%的钴,这种矿物对制造用于电动汽车的锂电池至关重要。这些矿物以低廉的原料形式出口到其他国家,而最终产品则以高价进口回到非洲。促进新能源相关技术转移和产能落地,一方面中国不仅可以帮助非洲当地增强其制造能力,还可以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国内生产总值(GDP),另一方面还有助于降低在当地开发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成本。能力建设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发专项培训课程,提升当地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尤其是可再生能源项目与系统的安装、维护和运营方面的能力。

640?wx_fmt=jpeg&from=appmsg

工人在尼日利亚内维市的一家摩托车零件市场的屋顶上安装太阳能板 | 图源:Ijeh Willi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