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持续在全球流行,经济逆全球化趋势日益突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产业链合作遭受严重冲击,国际基础设施合作面临的不确定性陡然增加。

疫情背景下的全球基础设施发展环境分析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大流行,各国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遭遇“寒冬”。

一、经济活动萎缩,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世界银行6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预测,受疫情大流行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将下滑5.2%;Markit公布的5月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42.2,连续4个月低于荣枯分水岭50.0,美国及欧元区国家指数再度下探;世贸组织5月20日发布的《全球商品贸易晴雨表》显示,全球商贸指数降至2016以来最低点,仅为87.6,预计全球年度商贸额将下降32%;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劳动人口总工时将缩减6.7%,相当于3.05亿个全职工作,并将有近1/5的青年人失去工作。

总体来看,新冠疫情同时冲击经济活动的生产和消费两端,各主要经济体均呈现负增长,各国就业、财政形势严峻,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交易秩序面临挑战。

同时,由于各国疫情防控措施松紧不一,防控效果差异化明显,在有效疫苗推出以前,全球疫情走势仍不明朗,疫情二次爆发或长期存在的风险较高。遭遇“急冻”的世界经济很难在短期内快速回暖,全球经济短期陡降、中期缓降、长期震荡的走向日趋显著,将对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考验。

二、社会和政治矛盾加剧,大国博弈影响国际政治局势

受疫情影响,部分国家社会矛盾开始激化,国际和区域关系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积存于西方国家的社会矛盾在疫情、暴力执法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集中爆发。疫情将影响23个计划在年内举行议会或总统选举的非洲国家,加纳、苏丹等11个国家的政治局势尤其引人关注。在拉美地区,智利宪法公投、玻利维亚大选被迫推迟,部分国家主要政党间的关系因对待疫情态度不同而出现明显裂痕。

此外,中美、中印、朝韩关系等热点事件也为国际局势增添更多变数。总体来看,疫情大流行对各国社会和政治秩序造成严重冲击,冲突与矛盾、紧张与对立的情绪有所上升,国际政治环境和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三、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体系裂痕加大

疫情爆发前,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思潮加速蔓延,经济全球化遭遇巨大阻力,美国对华“贸易战”“科技战”一浪高过一浪,一系列“美国优先”政策和英国“脱欧”成为逆全球化的“助推器”。世界贸易组织4月《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报告指出,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贸易总额将下降13%-32%,对全球产业链高度依赖的行业将深受打击。在国际投资领域,联合国贸发会议6月发布《2020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全球2020年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将同比减少40%,疫情使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自2005年以来首次低于1万亿美元。

总体来看,疫情大流行为经济逆全球化提供了土壤,国际贸易和投资规模双双下滑,国际经济体系遭受严重冲击,全球产业链合作被强行中断,如何尽快弥合裂痕、构建更为稳定的国际经济体系成为各国关注重点。

四、国际基础设施合作热度下降,业务发展面临重大阻力

受疫情影响,各国先后采取人员出入境管制、封闭管理等措施,跨境人员、物资流动不畅,不少在建基础设施项目被迫暂停或延后实施。经济停滞、贸易下滑、财政紧张等因素大大压缩了亚非拉国家短期的基建需求。为优先应对疫情、保障民生,不少国家已宣布取消或延后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仅保留在建的部分重点项目,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增速已明显放缓,国际基础设施合作空间明显压缩。

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完成营业额606亿美元,同比下降13.8%。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4月进行的调查显示,所有企业均反映存在“人员派出和物资供应受阻”的问题,54%的企业表示项目实施出现困难,履约风险增大,23%的企业表示面临“银行保函开不出”等影响资金供应的问题;个别企业负责人表示,疫情对业务发展的冲击“深不见底、宽不见边”。国际基建业务何时能走出困境,恢复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国家疫情控制的进展和经济社会活动的“重启”。

疫情背景下的国际基建市场前景展望

在不少国家疫情持续加重、全球疫情呈现长周期趋势、经济全面重启遥遥无期的背景下,2020-2021年,全球基建市场将大幅收缩、基建资金短缺将更为严重,国际基建合作面临更大挑战。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各国疫情逐步缓解或得到有效控制的条件下,部分行业或领域仍将成为国际基础设施合作的增长点。

一、疫情影响导致国际基建市场大幅收缩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国际基建合作的主要区域市场,但同时也是疫情发展较为严重的地区。南亚、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孟加拉国、印尼感染人数快速增加;非洲地区疫情持续扩散,埃及、南非、尼日利亚、喀麦隆等国疫情防控压力较大;拉美地区成为疫情的新震中,巴西等国疫情防控形势极为严峻。这些国家和地区疫情仍处于上升期,且各国普遍卫生设施薄弱,疫情防控和检测能力落后,疫情在2020年内得到有效控制的可能性较低。受其影响,除部分重点基建项目优先推进外,各国基建规模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

二、资金短缺将继续制约各国基础设施开发

经济的衰退、国际贸易的萎缩、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财政资金优先支持抗疫等使各国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开发的资金捉襟见肘,特别是不少亚洲和非洲等债务问题本已极为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基建资金短缺状况将更加严重。在国际资本市场避险情绪持续升温的情况下,国际多边金融机构贷款和各国政府援助资金仍将是国际基础设施融资的重要来源,但受疫情影响资金规模相对有限,使用门槛将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国际基础设施投资风险高、见效慢,私人资本参与热情有限,投资偏好相对集中,私人投资者参与国际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将更加审慎。

三、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各国刺激经济的重要抓手

为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各国相继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印度尼西亚政府制定了约430亿美元的“国家经济复苏计划”,并提出将在2021年拨付约38亿美元用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和制造业等;肯尼亚提出约5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用于增加本国就业,促进教育、旅游业基础设施升级等。

此外,马来西亚、厄瓜多尔、坦桑尼亚、尼日利亚等国也纷纷通过扩大赤字规模、调整税收优惠、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支出的方式刺激本国经济发展。综合来看,在未来逐步重启经济的条件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仍将成为各国刺激经济的首选。

四、交通运输仍是国际基建合作重点领域

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企业新签500万美元以上项目中,交通运输类项目数量占比达22.2%,金额占比达27.1%。惠誉解决方案公司项目数据库显示,2019年全球完工的项目中,交通运输类项目数量占比达46.9%;2020年1-6月全球已开工的项目中,交通运输类项目数量占比达51%。结合各国实际来看,作为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的重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虽可能受疫情影响暂缓实施,但既定的建设计划终将落地。考虑到后疫情时代各国紧张的财政和融资环境,投资规模小、拉动经济和就业作用强的中小型交通运输类项目或将得到优先推动。

五、医疗、信息、新能源将成后疫情时代国际基建合作新的增长点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际社会对改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关注度大幅提升,阿联酋、缅甸、南非、阿尔及利亚等国已着手推动社区医院、乡村医疗等项目建设。未来,最不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有望最先从国际援助中获益,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在短期内出现快速增长。

2019年以来,我国政府正式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基建”,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同信息通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结合,实现基础设施向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发展,这与国际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目标相一致。“新基建”无疑将显著提升中国承包商在国际基建领域的优势,为企业在海外开展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创造有利条件。

惠誉解决方案公司数据显示,近3年来,全球范围内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为代表的新能源项目持续增多,2019年新能源项目在电力能源中的占比增长超过20%。2020年1-6月,在对外承包工程行业新签合同额增幅明显收窄的态势下,新能源项目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可以预见,后疫情时代医疗、信息和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几大亮点。

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基建合作的建议

广大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应深刻认识国际基建合作所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坚定国际化发展信念、抢抓后疫情时代的机遇,强化风险防范措施,“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一、坚持国际化发展方向不动摇

要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流,科学研判国际环境,做好“十四五”时期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在市场选择、业务布局、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好规划。要响应党中央“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号召,结合区域市场需求,统筹国内外资源,巩固和拓展国际供应链和价值链,深化与东道国及第三国企业合作。

二、抓住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机遇

要实时关注相关国家政策走向和基础设施开发计划,及早参与项目筹备;重点关注亚非地区重点国家交通运输、医疗卫生、信息通讯及新能源领域的项目信息;要发挥承包工程主业辐射和带动作用,适度开拓新市场、新业务,通过多元化的市场和业务结构巩固企业盈利能力,以适应后疫情时代的竞争环境。

三、强化风险防范措施

要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全面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优化决策管理流程、充实风险管控技术储备,尝试建立国内外联动的风险预警与应对网络。要结合国际市场变化加强合规管理,积极完善配套规章制度,将合规管理作为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四、提升本地化经营能力

要坚持扎根海外,结合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经营发展策略,将企业发展融入东道国经济社会建设进程。继续提高本地化采购和用工水平,提升企业跨文化管理能力,以项目建设为依托拓展文化和民生交流,加强与东道国NGO组织、社区民众及媒体的联系,扩大东道国各界对中方企业的文化认同。

五、增强国际融资能力

要加强与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绿色可持续的国际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融资方式,探索开展“中国资金+国际贷款+私人投资”的联合融资,通过第三方市场合作、多方合作等方式组建利益共同体;提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能力,加强企业现金管理水平,尝试在合理风险内开展基础设施项目滚动融资;要深化与国内金融保险机构的合作,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共同推动金融服务体系升级创新。

六、培育核心竞争力

要推动企业由“承包商”向“服务商”转变,重点加强境外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开发运营能力;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信息化技术发展与各国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相结合,探索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技术在企业管理、项目管理、施工管理等工作中的应用,提升企业国际化资源调配能力和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降低企业发展成本。要重视国际化人才储备,为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扎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