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一带一路”对外承包工程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大批积极成果,惠及沿线国家和人民,有力地增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未来,应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 “一带一路”对外承包工程的质量。

做好前期调查,积极开拓市场

应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政治、法律、经济、自然、市场以及文化的分析研究,更加精细地编制国别指南,引导企业精准开拓对外承包工程市场。

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力度,如中巴经济走廊、俄罗斯倡导的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草原之路”、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计划、欧盟“容克投资计划”、非洲“2063年愿景”等,编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资料库。此外,还应加强对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援助和贷款项目的信息跟踪,编制国际金融机构援助和贷款项目资料汇编,为我国企业拓展国际金融机构援助和贷款项目承包工程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打造“联合舰队”,铸造精品工程

要像建设亚吉铁路、蒙内铁路、吉布提新港、埃塞工业园、中巴经济走廊等“一带一路”标志性重大项目那样,进一步整合国际国内资源,多方合作,打造集咨询、设计、装备供应、施工等为一体的“联合舰队”,共同铸造新的一大批精品工程和可视化成果。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开放包容,鼓励中国工程承包企业与国际一流工程承包商合作;强化央企间合作,突出央企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优势,打造“央企联合舰队”;提升央企与地方企业的合作,突出央企与地方企业在交通、建筑、水利、建筑、电力等特定领域的各自优势,形成“总包—分包”全产业链合作,打造“央企+地方联合舰队”。

创新业务模式,提升综合实力

应全面贯彻落实商务部、国资委印发的《关于推动中央企业大力开展境外建设项目“建营一体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创新业务模式,以多种形式深度参与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促进企业从承包商向投资商、运营商、服务商等多种角色转换;引导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尽快转变发展理念,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适有效的转型策略,积极对接工程项目所在国发展战略和规划,主动参与当地经济转型和产业布局,培育可持续发展产业。

健全防范体系,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和处置各类境外风险,全面提升应对风险能力。

第一,引导企业树立以“事先防范和过程控制为主,事后救济和善后处理为辅”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应对各类外部风险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如政权更替、社会治安、恐怖袭击、军事冲突、传染性疾病、法律纠纷、环境风险等,制订安全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设置安全管理负责人等专门岗位。

第二,做好企业日常风险管理,做好海外员工日常安全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同驻外使领馆和驻在国政府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实时监控各类安全风险。

第三,鼓励企业借助专业的国际工程咨询、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项目所在国市场进行审慎调查、前期论证、投标报价咨询、签约与履约风险审核、索赔和国际仲裁处理等方面的咨询,有效减少或避免项目各种风险。

坚持合规经营,实现健康发展

首先,应鼓励企业树立合规经营价值观,提升合规内控管理水平,坚决摒弃通过不正当竞争行为赢得市场的思维。不仅要引导企业严格遵守我国国内的法律法规,还要引导企业严格遵守项目所在国的合同、银行、税务、进出口、外汇管制、用工和劳动保护、环境、反腐败等法律法规和国际工程承包FIDIC条款等国际惯例,避免出现违规违约。

其次,应引导企业遵守有关国际组织和多边金融机构的规则,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通过的《OECD在国际商业交易中反行贿外国公职人员公约》,联合国大会2003年通过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和非洲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的反腐败反商业贿赂等审查制度和跨机构联动制裁协议等,避免受到制裁。

最后,应鼓励企业建立健全对外承包工程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高风险事项合规审查、员工合规职责及行为合规要求、合规交叉审查、设置合规官等制度、机构和人员。

履行社会责任,当好“形象大使”

应引导企业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建设,树立负责任的国际承包商形象,当好共建“一带一路”的形象大使。企业应尽快学习、适应和采用SA8000、《外包工程》、OECD多国企业指导纲领和《社会责任指南》《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社会责任绩效分类指引》等国际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用“听得懂”的国际社会责任 “语言”进行沟通,切实维护对外承包工程中利益攸关方的合法合理诉求。

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通过设立社会责任首席官、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方式,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公司战略、治理结构的各个流程中。鼓励企业通过开展捐资助学、扶弱济贫、保护生态环境、参加当地社区活动、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帮助项目所在地发展民生,尊重当地宗教信仰和文化风俗,加快企业在项目所在地“站住脚”“融进去”。

重视人才培养,打造国际化队伍

首先,应引导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培养人才。鼓励企业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采取外部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国际化、专业化高端人才队伍:对内依托国内总部,系统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及能力提升工作,定期将总部人员派往海外项目去锻炼,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对外充分利用海外工程项目部这一平台,培育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工程技术等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满足对外承包工程业务需求。

其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组织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与国内高等院校合作,开设“海外班”“国际工程班”等短期和长期培训,订单式培养土木、港航、交运、项目管理、国际商务等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最后,引导企业重视项目所在国本土人才培养。引导企业采取劳务用工本土化、优秀外籍员工到总部锻炼、交流等方式,加快项目所在国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步伐,培育用得上、靠得住、技术强、熟悉本土市场的海外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