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垃圾发电”大跃进,24家供应商里20家来自中国(文末附名单)
印尼搞垃圾发电,已经到了“箭在弦上”的地步。
现在印尼的垃圾处理压力非常大,如果可以变废为宝,那自然再好不过。
这一次,印尼当局展现出了相当的决心,改变了之前垃圾发电的玩法。
更有趣的是,最近印度尼西亚主权投资基金Danantara ,公布了“垃圾发电”项目的选定供应商名单,共有24家入选,其中20家为中国企业。
印尼的垃圾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动刀”的地步。
全国每年产生的城市固体垃圾高达 5,660 万吨,其中大约 10.8 万吨(约 20%)是塑料垃圾。问题不只是垃圾多,而是这些垃圾根本没被好好处理。
根据官方数据,全国垃圾的规范处理率只有 9% 到 10%,整体回收率也只有 22%。这意味着,每年大约还有 1,130 万吨垃圾是“没人管”的。
这些“非正规处理”的方式,造成的后果比想象中更严重:土地被占、地下水被渗滤液污染、甲烷气体排放不断增加……
印尼环境部甚至指出,在河流、饮用水源,甚至母乳和胎盘样本里,都已经能检测到微塑料。
垃圾问题,已经从“环境污染”变成了“公共健康隐患”。
印尼现在的垃圾处理逻辑,基本还是“线性模式”:收集—运输—倾倒,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回收—能源利用”体系。
很多城市的填埋场已经接近饱和,照现在的速度,到 2030 年,全国大多数填埋场都会“爆仓”。
一旦公共垃圾处理设施跟不上,家庭垃圾往往就被就地焚烧。
这种露天焚烧不仅释放大量黑碳,还直接推高了温室气体排放,加剧气候变暖。
所以,对印尼来说,垃圾发电是双赢,既是为了垃圾减量,也是为了补足能源缺口。
印尼的电力结构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截至目前,煤炭发电在印尼电力中的占比高达 66%。
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加快,电力需求一路上升。
印尼政府其实早在《国家能源政策》和《电力法》中就设定了目标:到 2025 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要达到 23%。
但现实是 2023 年,这一比例还只有 13% 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垃圾发电就被当作一种“现实又双赢”的选择:一方面能减少填埋压力、降低甲烷排放;另一方面,也能为可再生能源出力。
印尼搞垃圾发电,其实早就不是新鲜话题了。
早在 2000 年代初,印尼政府就意识到,垃圾管理和能源转型是绕不过去的两道坎。
2008 年《垃圾管理法》出台,算是立下了法律框架,但问题是,法有了,事儿却没怎么动起来。
为什么?两个老问题:
一没预算,二审批多。
之后印尼也陆陆续续搞了不少激励措施,但效果实在一般。
到了 2025 年,全国 12 个被列为优先发展的城市里,真正建成并商业化运行的垃圾发电厂,只有两座:
一个是 中爪哇省的 Solo 市 Putri Cempo 发电厂,另一个是 东爪哇省泗水市的 Benowo 发电厂。
到了今年,印尼终于下定决心“重新洗牌”。
2025 年 3 月 12 日,印尼能源与矿产资源部副部长 Yuliot Tanjung 公布,政府正在起草一份新的总统令,打算借这次新规的推出,在全国 30 个主要城市部署 WtE(垃圾发电)工厂。
计划是从 2029 年开始,每个城市新增约 20 兆瓦 电力产能。
印尼协调部长 Zulkifli Hasan 也透露了更细的思路:
新规要把原本分散的法规合并,减少审批层级、缩短时间;
公共工程部还打算调整电价机制、引入 PPP(公私合营)模式,让更多私人资本能进场参与。
目标很明确,减轻财政压力,同时让市场“动起来”。
同时,印尼政府还计划逐步关闭露天垃圾堆放系统,对垃圾发电技术做出更清晰的定义,推动整个行业进入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最新进展是,这项新规已经在 10 月 10 日 正式签署并生效。
新规最受关注的地方有两个:
第一,项目建设方式更灵活。
地方政府可以直接指定地方国企(BUMD)作为实施主体,也可以通过公开招标来选企业。
这就意味着,项目启动的节奏会比过去快得多。
第二,电价政策更有吸引力。
新规规定,与垃圾发电企业签订的电力购售协议中,统一电价为每千瓦时 0.20 美元,无论装机容量大小都一样。
更重要的是,财政激励也从以前那种“垃圾处理费补贴”,变成了直接的电价补贴。
这一改动,对项目方来说更清晰、更具可操作性,也让私营企业更愿意投钱进来。
新规的发布,可以看出印尼现在需要的不只是几座电厂,而是一套能跑得起来、能持续扩张的机制。
未来,印尼要在全国33个城市各建一座垃圾转化能源电站。
优先布局的区域,几乎覆盖了印尼的经济心脏:雅加达、万隆、三宝垄、日惹、泗水、巴厘岛、槟港市……
人口密集、垃圾产量大的地方优先上马。
按照规划,单座电站日处理垃圾规模约1000吨,部分项目还能顺带清理历史堆存的老垃圾。
等这33个项目都投产,全国的垃圾日处理能力能新增 3.3 万吨,年处理量超过 1,198 万吨。
能源层面上,每座电站年发电量大约 15 兆瓦,能满足 2 万户家庭一整年的用电需求。
全部33座电站合计下来,年发电量大概 495 兆瓦,相当于为印尼的可再生能源体系补上一块关键拼图。
印尼这次计划的预算也很充足:
单个电站投资 2–3 万亿印尼盾(折合 8.5–12.8 亿元人民币),
全项目总投资高达 66–99 万亿印尼盾(约 280–420 亿元人民币)。
个别地方项目(比如槟港市)投资规模更是飙到 5 万亿印尼盾,也就是 21 亿人民币。
而且,总统的态度也很强硬,要求18个月内必须建成投产。
所有审批流程都走“绿色通道”,审批期从原本的一年多压缩到三个月。
这节奏放在东南亚,已经算是“冲刺速度”了。
首批 8 个项目 已于 2025 年 10 月底启动,其中槟港市等示范项目计划 6 个月内完成建设、1 年内投运。
项目一开标,全球资本都盯上了。
截至 2025 年 11 月,已经有 约120家企业参与投标,来自中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的企业构成主力军。
但结果很有意思,印尼政府对中企的技术和经验认可度极高。
最终入选的24家供应商中,有20家来自中国。
可以说,中企不是“参与”,而是直接实现了“包围”。
举两个典型例子:
中国水业集团 已于今年10月签下北干巴鲁市、三宝垄县两座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拿下 30年特许经营权,项目覆盖从填埋气收集到发电并网的全流程。
北京CingFang集团 旗下的 PT Ikonik Sinergi Persada 则主导了槟港市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总投资 5 万亿印尼盾,全额中资出资,计划一年内投运。
写在最后
垃圾发电在印尼,不仅仅是能源问题。
它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更大的结构性矛盾,垃圾太多、管理太弱、能源转型太慢。
所以,印尼政府推动垃圾发电项目,不只是想多几度电,而是要让垃圾从“负担”变成“资源”,让原本的环境问题,反过来成为能源转型的一环。
对印尼来说,中企的加入不仅带来了资金和设备,更带来了成熟的垃圾发电运营经验。
对中企来说,这是一条全新的增长曲线,必须把握。
最后附上入围中企的详细名单,供大家参考(名单只是初步遴选,具体项目的合作伙伴仍需后续招标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