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石油公司退出欧洲石化市场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全球化工产业链在能源转型、成本竞争力重塑下的必然结果。

文/徐东

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Index=1

近日,埃克森美孚正式宣布,暂停其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和荷兰鹿特丹的两座化学回收工厂项目进程,涉及投资1亿欧元。这个决定主要源于该公司对欧盟塑料相关法规,特别是“质量平衡法”核算规则草案的担忧。作为曾经的欧洲石化市场重要参与者,埃克森美孚此前将其在欧洲(主要是英国和荷兰)的部分聚烯烃业务出售给了英力士,显著缩减了其在欧洲的下游石化足迹。联想到近几年,壳牌将与巴斯夫合资的子公司巴斯夫壳牌石油化学有限公司中50%的股份卖给了巴斯夫,退出德国核心石化市场;bp将在欧洲的石化资产全部卖给了英力士,更彻底地退出欧洲传统基础化工业务和市场。

事实上,国际石油公司一直是欧洲石化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为何如今纷纷退出欧洲石化市场?

首先,经济竞争力下降是主因。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天然气价格长期高位运行,远高于北美与中东。对于能源密集型的石化产业而言,这直接侵蚀了利润空间。此外,北美凭借页岩气革命获得的廉价乙烷原料,以及中东依托资源优势生产的低成本基础化学品,对欧洲石化产业构成了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其次,严格的法规和政策监管是诱因。欧洲近几年根据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需求,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法规,如绿色协议、“Fitfor 55”……欧盟雄心勃勃的环保目标和行动计划,对石化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虽然旨在保护欧洲产业,但短期内也增加了高耗能产业的合规成本和不确定性。再次,战略重心转移是趋势。国际石油公司面临能源转型的巨大压力,需要将有限的资本更多地投向可以确保利润和现金流的油气勘探开发上游项目和低碳能源项目(如氢能、生物燃料、CCUS等)。剥离非核心、利润率较低的欧洲石化资产,可以回笼大量资金用于这些未来战略投资重点业务。

国际石油公司的退出,标志着欧洲作为低成本大宗化学品生产基地的时代已然终结。未来,欧洲石化市场将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市场集中化与运营一体化程度提高。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巴斯夫、英力士等大型专业化工公司集中。它们通过收购整合,拥有庞大综合性生产基地(如德国路德维希港、比利时安特卫普),通过产业链协同效应来实现效率最大化并有序降低成本,同时强化对剩余资产的一体化运营,基础化工市场也将更多地由少数几家大型专业化工公司主导。二是高度依赖进口与供应链重塑。随着基础化工产品自给能力下降,欧洲对进口基础化学品和聚合物的依赖度显著上升。主要进口来源包括中东、北美和亚洲。这使得欧洲下游制造业(汽车、包装、医疗等)的供应链变得更加脆弱,寻求供应链的多元化和韧性成为后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三是创新驱动与高端化转型。欧洲企业的未来核心竞争力,将不再依赖于成本,而是转向创新与高附加值领域。它们会持续在特种化学品、高性能聚合物和先进材料等研发密集型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并加速向循环经济与数字化方向转型。

国际石油公司退出欧洲石化市场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全球化工产业链在能源转型、地缘政治和成本竞争力重塑下的必然结果。对于国际石油公司而言,这是其战略从“石油天然气+化工”的全产业链模式,转向更聚焦于油气上游业务归核化、利于能源转型和赢取现金流的发展转型模式。对于欧洲而言,这倒逼其石化工业彻底告别以成本取胜的时代,转而迈向一个更加依赖技术创新、循环经济和专业化管理的新阶段。这一发生在欧洲的结构性变迁,也必将对全球化工行业的未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