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管理作为一种创新理念与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力工具,更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
欧盟凭借其在ESG标准制定方面的领先地位,为国际基础设施建设树立了较高标杆。本文以中资企业在欧盟的工程项目为切入点,深入探讨ESG管理在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面临的问题以及创新实践路径,以期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参考借鉴。
ESG管理的重要性
一、环境维度: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ESG管理中的环境维度强调节能减排、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废弃物处理以及生态保护等关键方面。通过实施环境管理计划,企业能够在项目前期根据所在地环境勘测结果和环保部门要求,制定全面细致的规划,明确施工各环节的环保标准。如在波兰莎莱尤夫与克罗斯水库项目中,项目团队针对当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立了由多领域专家组成的环境专家团队,编制环境保护计划,对各类动物进行有效迁移和安置,对植被进行补偿性恢复,同时严格管控施工废弃物,最大程度减少施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创新施工工艺也是ESG管理在环境维度的重要体现。在公路、铁路项目穿越河流、湿地等自然保护区时,采用如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平曲线顶推施工技术等创新工艺,能够降低施工噪音,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扰动,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社会维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ESG管理的社会维度聚焦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一方面,通过本地化利益共享,企业能够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波兰E75铁路项目为例,项目部与当地公司形成紧密联营体,工程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当地波兰籍雇员和本土化分包商,项目员工本土化比例高达92%,为当地提供了1600 人次的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当地就业压力,实现了企业与当地社会的互利共赢。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社区关系也是ESG管理社会维度的重要内容。企业与当地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合作,开展社区基础设施改善、教育支持、健康和福利项目等社会责任活动,主动了解并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与关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积极回应,能够增强社区对项目的支持和认可,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公司治理维度:保障项目稳健推进
健全的公司治理体系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功的关键。ESG 管理中的公司治理维度强调建立透明的管理架构、合规运营、风险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机制。在人才本土化方面,某企业欧洲分公司在波兰市场积极开展实践,通过建立健全属地化管理制度,打造职业发展通道,探索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了大量本土人才,构建了一支涵盖多领域的本土人才团队,实现了分公司管理和项目履约的高效运作,提升了企业在当地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同时,创新的项目履约中心(PIU)模式,通过差异化管理、大总部小项目模式以及监控管理体系和合规管理体系的构建,实现了高效、分级的决策机制和专业化的管控,突破了项目履约的瓶颈,不仅提升了项目基础管理能力,还推动了市场营销和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稳健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ESG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法规政策解读不足
欧盟的ESG法规政策复杂且不断更新,中资企业管理人员由于语言和信息渠道的限制,在获取和理解这些法规方面存在较大困难。这使得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合规要求,容易出现违规行为,面临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阻碍项目的顺利推进。
二、文化与认知差异
中资企业在欧盟开展项目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使得企业难以快速适应并融入当地文化。这种文化与认知差异可能导致员工之间沟通不畅、协作效率低下,企业与社区之间关系紧张,影响项目团队的凝聚力和项目的社会认可度,进而对ESG管理的实施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三、欧盟ESG标准严格
欧盟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且细致的标准和法规,中资企业若不熟悉这些标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极易面临合规风险。一旦出现不符合标准的情况,企业可能会面临高额罚款、项目停工整改等后果,不仅增加了项目成本,还延误了项目进度,严重影响项目的交付。
四、管理体系不适应
中资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往往难以满足欧盟工程项目的ESG管理要求。传统管理体系在环境管理、社会责任履行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标准和流程与欧盟ESG标准存在差距,无法有效支持企业在欧盟市场的项目运作,导致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难以实现ESG管理目标。
五、管理资源投入有限
部分中资企业对ESG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投入有限。缺乏专业的ESG管理人才、先进的监测设备以及充足的资金支持,使得企业在 ESG 管理实施过程中难以有效开展工作,无法达到欧盟 ESG标准要求,影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ESG管理创新与实践案例
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最早于2012年进驻欧盟工程市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积累,逐步形成以波兰为中心,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巴尔干地区的市场格局,主要业务范围为铁路、公路、水利、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为使公司业务在欧盟区域持续健康发展,基础设施项目管理过程中积极引入ESG管理理念,以贴近欧盟市场需求,取得一定成效。
一、环境管理方面
欧洲的环境保护体系以系统性、前瞻性和严格性著称,不了解其具体规范和要求而贸然进驻的中资企业可能会因不适应而不得不退出欧洲市场。公司在经历前期阵痛后,及时调整管理策略,深入研究欧盟环保法律法规标准,积极开展相关管理活动,确保了各项环保要求得到满足。
1.建立并执行环境管理计划
项目初期根据项目所在地环境勘测结果和当地环保部门相关管理要求,制定全面的环境管理计划,在环境保护方面,对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出详细的规定,包括开始施工的必备条件、施工限制期的时间要求、空气和水污染、噪音和震动、废物管理、土地和水资源管理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2.生物多样性保护
莎莱尤夫与克罗斯水库项目所在地地貌属于丘陵峡谷,植被茂盛,水资源充足,气候温和,栖息着许多中小型哺乳动物、鸟类、鱼类和两栖爬行动物。项目部在保证施工生产进度的同时,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各类动物进行有效迁移和安置,对植被进行补偿性恢复。同时,要注意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项目组织环境专家,成立涵盖植物社会学家、苔藓学家、树木学家、无脊椎动物领域专家、鱼类学家、爬行动物学家、鸟类学家、飞行哺乳动物学家在内的环境专家团队,根据合同环境保护条款要求,编制项目环境保护计划,对项目区域环境进行监控、检测和治理,定期召开环境会议,探讨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3.创新施工工艺
公路、铁路项目往往具有战线长、范围广的特点,施工范围可能穿越河流、湿地等欧盟自然保护区,传统的施工工艺难免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扰动,为达到欧盟的环保要求,需要创新施工工艺,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波兰A2高速公路Lot4标段项目某段穿越的湿地范围属于欧盟自然保护区,设计方案为修建一座大桥上跨该保护区,经项目技术人员研究,创新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平曲线顶推施工技术进行施工。整个施工过程噪音较小,对周围环境影响小。波兰S6快速路Lot2标段项目也引用了该项技术,也取得了良好的环保效益。
二、社会管理方面
1.本地化利益共享
波兰E75铁路项目是中国企业第一次通过竞标在欧盟市场签约的现汇铁路项目。项目部采取与当地公司形成紧密联营体的形式,积极推动属地化发展模式,工程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当地波兰籍雇员和本土化分包商。项目员工本土化比例达92%,给波兰当地提供1600人次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当地就业压力。
2.发展社区关系
公司在波兰基础建设项目中高度重视社区参与和公益活动。与当地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合作,开展各种社会责任项目,回馈社区。这些项目包括社区基础设施改善、教育支持、健康和福利项目等。积极与当地政府、居民和利益相关方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切,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这种积极的社区参与有助于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并获得社区的支持和认可。
三、公司治理方面
公司治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操作系统,通过风险防控架构避免价值损毁,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软实力。
1.人才本土化
为适应市场需求,公司在波兰市场开展人才本土化实践。通过属地化项目管理模式,成功转变了初期的不利局面,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属地化建设。公司建立健全属地化管理制度,打造职业发展通道,探索激励机制,构建了一支涵盖多领域的本土人才团队,实现了公司管理和项目履约的高效运作。中方员工与外籍员工紧密合作,外籍员工占比高,属地化管理成效显著。人才本土化创新与应用为国际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PIU模式
公司通过深入调研当地市场的特点和规则,结合公司在波兰项目履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创新实践了项目履约中心(PIU)建设。PIU作为大型集中化项目履约管理、服务与控制中心的职能机构,通过差异化管理、大总部小项目模式、监控管理体系和合规管理体系的构建,实现了高效、分级的决策机制和专业化的管控。PIU不仅提升了项目基础管理能力,还突破了项目履约的瓶颈,推动了市场营销和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其深度本土化建设促进了公司在欧洲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3.建立项目ESG管理体系
参考国际标准(如ISO14001、SA8000、GRI等)和欧盟法规,建立符合欧盟标准的ESG管理体系。具体措施包括:根据欧盟的ESG标准和要求,制定项目的ESG战略和行动计划;设立专门的ESG管理团队,负责项目的ESG实施和监控;加强ESG意识和能力建设,开展ESG培训,提高员工的ESG意识。引进ESG专业人才,提升企业的ESG管理能力;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环境、社会和治理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4.前置ESG尽调
前置ESG尽调是规避合规风险、降低后期成本的核心策略。相较于国内“先中标后整改”的粗放模式,欧盟市场要求企业在项目启动前系统性评估环境、社会与治理风险,确保从源头满足严苛的ESG标准。具体实践中,需构建“三维尽调框架”:环境维度需分析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如《栖息地指令》)、碳排配额制度及可再生能源使用强制比例,预判施工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社会维度需调研社区文化禁忌、工会组织诉求及历史征地纠纷案例,通过模拟抗议场景制定沟通预案;治理维度则需筛查供应链中潜在腐败节点(如分包商资质造假)、数据隐私保护漏洞(GDPR合规)及利益冲突可能性。
结论与展望
ESG管理在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在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的有效实践,能够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保障项目稳健推进。然而,中资企业在欧盟工程项目ESG管理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需要企业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创新措施加以应对。未来,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中资企业在欧盟工程项目ESG管理方面应持续创新,不断优化管理策略,加强与当地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积极应对欧盟法规变化,进一步提升ESG管理水平,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目标,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