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企业承包国际工程主要面临六个方面的风险,包括经济危机、汇率波动、劳务用工、政治风险、恐怖袭击、税收等。”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刘伊生在10月14日的“一带一路”基础产业论坛上对企业应对这些风险提出了六项建议。

第一,经济危机会对所在国建筑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也直接影响到我国建筑企业的海外市场布局。刘伊生举例说,在经济危机发生后,阿联酋和巴林的建筑市场均进入低迷期,至今尚未恢复。他建议企业寻找新机遇,开辟新市场;逐步收缩低迷市场,甚至放弃这些市场,调研周边市场,跟踪有关项目。

第二,汇率波动风险对海外工程成本、利润有着重大影响,而汇率变化又很难预测和把握。刘伊生建议企业在签订合同时要明确采用固定汇率、灵活的币种或支付比率,例如有条件时尽量考虑人民币结算。在可行条件下,加大预付款比例,尽早获得工程款。还可以聘请专业人员、机构协助进行汇兑操作。

第三,劳务用工风险中的劳务成本和劳务稳定风险。近年来,国内劳务用工紧缺,人工成本不断上升,而海外项目劳务用工数量大,这些都加剧了海外项目的国内劳务招工难度,也增加了劳务成本。由于海外项目劳务派遣前期工作耗时长、过程管理特殊,劳务队伍的稳定对海外项目的顺利进展至关重要,也决定着实际成本的高低。因此刘伊生建议企业应该自营劳务队伍,加大外籍用工比例。

第四,政治风险,海外市场涉及的很多国家法制不健全,政策随意性大,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有些国家甚至出现政变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政权更替,给合同履行带来很大的风险和阻力。刘伊生说,面对这一风险,企业应该加大与当地政府高层和有关部门的对接力度,建立和谐关系,增进彼此的友谊和信任;积极与中国大使馆及经商处联系,做好信息沟通,收集工程所在国政治、外交、经济、税收等方面政策动向;以良好的工程进度形象为公司赢得社会声誉,保持与业主良好的互信关系。

第五,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部分国家恐怖活动仍然存在,给海外员工人身安全带来一定威胁。刘伊生说,企业应适当压缩恐怖形势比较严峻地区的业务规模;建立应急处置机制,与当地警署等安全部门建立密切联系;个别地区应雇佣当地保安,并从国内派遣专业保安队伍,与中国大使馆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争取使馆的支持;对进入有恐怖活动地区工作的工人事先进行反恐培训,使其在知识和心理上做到有备而去,避免遇事慌乱。

第六,税务风险,各国都有各自的税收体系,税费的设立各不相同。为此,需要考察明确工程所在国的具体税收政策。刘伊生建议,从项目开始就要进行税务筹划工作,并始终注意收集开具当地税务认可的发票;聘请当地外籍会计师,并与当地税务机关及时沟通,实现密切对接;考虑到预扣利润税在实际操作中的“多退”并不好操作,或者有些国家干脆直接说明预扣税金额为利润下限。因此在投标时,可将预扣税额作为利润税下限予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