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服务保障。厦门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市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对外投资工作,专门组建外贸外资工作专班,发布《厦门市推进“厦企出海”三年(2024-2026年)行动方案》,为本地企业实现高质量对外投资筑牢根基,有力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市场。
据统计,2024年厦门对外投资备案项目达192个,中方协议投资额为12.5亿美元。相较2023年,备案项目数量增长24.7%,投资额增长2%。备案项目数量的显著攀升,反映出企业对外投资热情高涨,尤其是中小企业参与度大幅提升,投身国际市场投资的意愿愈发强烈。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项目81个,中方协议投资额5.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9.7%和81.7%。厦门企业对外投资呈现多元化态势,投资领域和区域持续拓展,投资主体与合作模式也日益丰富。作为对外投资的主力军,商贸服务业与制造业企业因业务性质不同,投资行为差异明显,投资路径也各有侧重。我们在梳理厦门商贸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海外投资特点的基础上,从出口信用保险的视角,为企业“走出去”提出相关建议。
投资特征对比
投资动因差异
厦门商贸服务业企业对外投资以三大供应链企业为典型代表,业务覆盖大宗商品、中间品和终端消费品。此外,部分鞋服、包袋等行业头部企业也加入对外投资行列。其主要目标是拓展市场渠道、优化供应链体系,以投资带动贸易,获取更具竞争力的采购资源,进而提升企业利润。通过海外投资,厦门商贸服务业企业实现了从简单进出口贸易商向供应链服务商的转变。例如,自2018年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出台后,大型供应链企业加速“走出去”步伐,派遣专业销售团队赴海外,逐步设立平台子公司,直接对接当地客户,有效减少中间环节;投资运输物流公司,通过租用或投资物流设施,提升货物仓储效率,保障供应的及时性与稳定性,既获取物流运营收益,又能及时掌握各行业订单供应及价格波动情况;在供应链中下游,企业通过控股或参股加工厂、生产线、工程承包企业等项目,增强接单能力,确保稳定的货物供应来源。
与之不同,制造业企业海外投资主要出于降低生产成本、靠近原材料产地、规避贸易壁垒,或利用当地先进技术与人才资源的考量。为避免失去产业链下游客户或欧美市场订单,部分中小制造业企业选择跟随产业链龙头企业一同“走出去”。以传统劳动密集型的鞋服、箱包、卫浴等制造业企业为例,考虑前往东南亚投资设厂,充分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资源。比如,厦门某塑胶模具生产企业通过控股子公司在马来西亚购置土地并投资建设生产基地。自2018年起,该公司已在德国、马来西亚、墨西哥、美国、新加坡、越南等地布局生产基地及营销服务网点,以顺应市场需求,更好地为下游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此外,厦门某芯片和集成电路专精特新企业,为配套上游企业产业链延伸需求,也在东南亚投资建设生产线及研发中心。
业务布局考量
商贸服务业商业模式丰富多样。进入现代供应链服务模式后,企业对外投资既要考虑目标市场的规模、消费能力,又要兼顾供应链生产可行性和便利度。因此,企业既会在欧洲、北美等成熟市场设立销售平台公司,也会在中间品出口较多的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提供供应链综合服务。比如,作为对冲关税政策的手段,厦门部分跨境电商企业顺势在美国设立仓库和简易加工厂,以满足电商小型化、定制化订单需求。
制造业企业国际布局时,除市场因素外,更多以成本为导向。对生产要素获取成本,如土地、劳动力、原材料价格等,以及当地基础设施状况、产业配套能力等方面更为关注。卫浴、家具和新能源等行业,更早受到美国市场关税壁垒影响,提前进行全球化布局。例如,厦门某家居企业在美国投资的智能化工厂已正式投产,还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地投资建设东南亚制造基地。这种美国定制化接单、产品设计和简单组装,东南亚初加工的双基地模式,有效规避关税影响,增加了海外订单,成为传统家居企业“走出去”延伸产业链、实现国际化布局的成功范例。同时,厦门某新能源企业不仅在东南亚投资光伏组件和配件生产基地,同时整合在美生产线,以进一步深耕美国市场。
风险呈现不一
商贸服务业企业因商业模式多样,主要面临信用、汇率波动、贸易政策变动以及市场需求变化等风险。比如,买方信用问题可能导致货款无法收回,或商务合同无法正常履行;汇率波动会直接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与利润;贸易政策如关税调整、贸易壁垒增加等,可能阻碍贸易业务顺利开展;市场需求变化则使产品销售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制造业企业除面临上述风险外,还面临更为突出的生产运营风险。例如,技术迭代可能导致企业设备或技术过时;当地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劳动纠纷等可能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如不符合当地环保法规,企业可能面临合规风险。
在当前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下,国别风险和政策变动是两类企业对外投资都需重点考量的因素。
投资建议
商贸服务业
全面了解国别风险和政策。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深入研究国别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是海外投资的首要任务。同时,要结合行业和产品差异,评估国别风险的影响程度。例如,在考虑农产品深加工投资时,建议深入分析关税冲击对农业贸易的影响。
强化商业调研与分析。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市场规模、竞争态势以及政策法规等,精准定位市场需求,选择具有潜力的产品与业务领域进行投资布局。比如,消费品领域,针对欧美销售市场和东南亚生产环境,考查因素、维度和侧重点差异较大。此外,要重视品牌收购投资,知名品牌不仅对消费品零售意义重大,对工业品如光伏电池的销售和融资也有显著促进作用。
加大对物流设施投资。为配套大宗商品工业和中间品贸易,投资交通工具和物流设施,如散货船、港口、仓库、物流配送中心等,对提升供应链掌控能力与运作效率至关重要。例如,在粮食产区参股投资港口码头,有利于货物合理存储与调配,确保货物及时从产地出口,维持价格稳定。又如,从事燃油加注业务的油品企业,投资大型VLCC改造浮仓可提升燃油库存能力,降低价格波动对贸易利润的影响,进一步投资采购燃油加注船可延伸加油服务,吸引更多市场订单。
制造业
科学选址与规划。综合评估目标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要素成本、产业配套能力、市场潜力、政策法规以及基础设施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选址方案。例如,在选择投资新能源汽车制造项目时,优先考虑锂矿资源丰富、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配套完善且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政策支持的国家或地区。对于小型汽车零配件制造企业,可考虑以资金或技术参股方式,更好地开拓当地市场。
技术创新与升级投资。持续投入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与创新,在海外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吸引当地高端技术人才,加强与国际先进科研机构合作,提升企业技术水平与产品竞争力。
加强本土化运营管理。招聘和培养当地员工,建立符合当地文化与法规的管理体系,尊重当地文化习俗,主动适应当地社会环境。同时与当地供应商、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实现生产运营本土化。
重视合规与社会责任。深入研究原产地证制度,避免简单加工的初级生产模式;严格遵守当地环保法规、劳动法规等各项法律法规,保障员工权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企业形象,降低投资风险。此外,建厂时应按照当地最新环保标准,确保生产过程符合环保要求,获得当地政府与社会认可。
在对外投资过程中
两类企业还需重视以下工作
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大对跨境电商平台、数字化工具等的投资,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精准推送产品,拓宽线上销售渠道。例如,投资开发智能化获客平台,结合社交媒体营销,提高品牌知名度与产品销量。同时,优化风险管理模式,可通过EDI对接中国信保风险库等外部渠道,做好全面动态风险管理。
加强风险管理。了解国内、离岸、区域金融中心和当地国的金融工具和政策,如远期外汇合约、外汇期权等,对冲汇率波动风险;密切关注目标国贸易政策动态,提前调整业务策略以应对政策变动;对接中国信保的资信系统,建立全面的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和风险保障体系,降低信用风险。用好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等政策性金融服务,建议企业在办理ODI时与中国信保当地机构进行沟通咨询,做好企业海外投资统保安排,保障海外投融资安全与便利。
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信保厦门分公司始终致力于为厦门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与服务支持,建议相关企业用好用足政策性保险工具,稳健开拓国际市场,更好地应对海外投资风险,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优化风险管理模式,可通过信步天下app、信保通和EDI对接中国信保风险库等外部渠道,做好全面动态风险管理。